哈尼族服装设计(哈尼族服装设计图)

2023-04-18服装设计

一、哈尼族服装设计理念?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

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二、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撒尼是彝族的一支系,分别居住在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泸西县。人口10万左右。

       云南的少数民族中, 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同属藏缅语族。

三、哈尼族称呼?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和泥,离泥,黑泥,等。哈尼族是我国55个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195,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或缅甸等北部山区。信仰是多神和崇拜祖先,现在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四、哈尼族语言?

答: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Akha)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

  哈尼语与彝语支其他语言一样,元音有松紧之分,没有长短之别。韵母基本上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音。没有塞音韵尾,有的方言有鼻音竟尾。哈尼语和彝语文其他语言在基本词汇中有不少同源词,在语法上也有很多共同点。

五、什么哈尼族?

哈尼族

来源于古代羌族的民族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2021年哈尼族总人口为1733166人。[2]

六、哈尼族特产?

竹筒煮肉、暴腌芭蕉心、豆粉肉丸汤、石头汤、蜂蛹酱、豆粉肉丸汤、雀肉松等。此外,哈尼族烹调食品的方法,主要有煮、烧、烤、煎、舂、腌渍等几种。口味以鲜、香、酸、辣为主,哈尼族做菜的方法,可谓新鲜、奇特。

七、哈尼族节日?

哈尼族

  哈尼族的节日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吃新谷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农历十月,稻谷刚进仓,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闷锅酒”,准备选属龙日过年。过年的头天,人们把家里屋外、寨子的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衣。

56个民族

哈尼族

  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吃新米节

  哈尼族居住地区,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各户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动。过节时家长背着箩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来挂在门上,并且要拿稻俗杆制成“窝保波”,在“宗格”(仓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粮了,祈求神灵保佑粮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兴旺发展。

  要杀一只产蛋母鸡献饭,过年时杀的猪肥肠,猪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这时献神。吃新米时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

八、哈尼族菜系?

1、紫米八宝饭

紫米八宝饭,是长街宴里一道重要的主食。普洱的墨江是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这里特产一种紫米,颗粒长,颜色紫红,元朝时,开始成为贡米,但是因为生育周期长,产量稀少,十分珍贵。

在节日里常被哈尼族人加甜杏仁、核桃仁、百合、红枣、葡萄干、山楂糕、莲子等干果,做成好吃的紫米八宝饭。

2、五彩饭

五彩饭, 又称五色饭,是红河哈尼族人民记忆幸福、美好、和谐、吉祥、如意的象征。是传统的节日喜庆特色招待食品和独特供品,是人民过着五谷丰登的火红日子的写照。

长街宴中每家每户的餐宴上都把五色香糯米饭摆设在显眼的地方,以显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

3、五香芭蕉花

芭蕉花,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爱吃,整个滇南人民都喜欢吃,这是大自然对云南人民的馈赠。在节日里,哈尼族人民也是喜欢这道增加喜庆色彩的五香芭蕉花。

4、糯米血肠

糯米提前浸泡一夜。准备新鲜的猪大肠,用盐和葱叶揉洗干净,糯米中加入草果粉、盐和鸡精,倒入稀释过的新鲜猪血,拌匀后塞进猪大肠中,挤压紧实,用草绳扎紧放入蒸屉,大火蒸熟,然后就可以切块装盘了,吃不完的也可以用油煎了以后保存,配点辣椒面蘸着吃都非常的香,大肠肥而不腻,米粒软糯弹牙,可当主食,也可作为点心。

5、酸笋鱼

汉族人过年的时候,讲究年年有余,宴席中必定有一道鱼菜。哈尼族过年一样有鱼,不过是当地特色的酸笋鱼。

鱼来自丰收的稻田,称之为稻花鱼。插秧时,将鱼苗放入稻田,秋天收割水稻时,就可以拿到鲜鱼,这些鲜鱼,就成为哈尼族人餐桌上独特的美味佳肴。

6、白旺

哈尼族还有一道内地人从未见过,更未吃过的美味奇肴——白旺。哈尼族人称为“阿压马捏”。在宰杀猪、羊、狗等动物时,用一个瓦盆接着刀口喷出的鲜血并快速搅拌,加进事先炒熟切碎的瘦肉、肝等,撒进盐巴、辣子、八角和野花椒面等佐料,搅拌即成。

7、竹筒烧肉

竹筒烧肉是哈尼人招待贵宾的一道名菜。在长街宴上也是一道很有名的主菜,只是在宴席中看不到制作过程,制作竹筒烧肉的过程,其实比直接在宴席上吃它,更有风味。

8、竹筒鸡

竹筒鸡比竹筒肉更加高级、美味,只有在来了高贵客人时,哈尼人才会用竹筒鸡招待客人,其做法和竹筒烧肉差不多。

此菜当属鸡类佳肴中的佼佼者,而且烹制方法古朴自然,鲜香异常,鸡肉滋润嫩滑,可谓是哈尼族宴席中的金牌名菜。

9、酥炸竹虫

在云南食用昆虫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方式多样,味道美妙,冠绝全中国。在长街宴中怎么能少昆虫的影踪呢?

彩云之南的昆虫,得益于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的福荫。不仅个大肉多,吃起来也是别样风味,哈尼族的酥炸竹虫,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味。

10、哈尼族蘸水

蘸水所用的哈尼豆豉,被誉为“哈尼味精”,是哈尼人家餐餐必备的佐食之品。哈尼蘸水是哈尼人家特有的民族风味,它原生质朴,酸辣鲜香,味美诱人。

九、哈尼族特色?

 哈尼族村寨一般为数十户,多至三、四百户。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中,哈尼族建造被称为“土掌房”的土木结构住房。这种住房有坚实的土墙,厚重的草顶。草顶能遮风挡雨,也使住房内冬暖夏凉,通风干燥。

哈尼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哈尼族服装,多用蓝色和黑色,款式和装饰众多,尤其是妇女服饰,纷繁多姿。各地妇女服装上身有长衣、短衣、斜襟、对襟、有领、无领、有扣、无扣、长袖、短袖之分,下身则有长裤、中裤、短裤、长裙、中裙、短裙之别。

哈尼族木屐独具特色,这种木屐多为竹板所制,鞋底留有竹节或刻出凸棱用于防滑,十分适于田埂和田间泥路的行走,应属哈尼族服饰的独特部分 。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众多,最主要的是十月年和六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六月年,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是哈尼族的农业祭祀活动,是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由于哀牢山区各地气候差异,农业节令耕作时间亦有差异,因而,各地节期略有不同,节期有长有短,有的地方节期4天,有的则6天。

哈尼族命名采用父子连名制,以父亲名字的末一个字或两个字做为儿子名字的前一个字或前两个字。例如:黑嘎(父名)——嘎唠(子名)——唠筛(孙名)……。这样,长久以后,就会形成一串长长的父子连名谱系。现在流传的父子连名家谱,一般在40代至55代左右。

哈尼族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人数不多。

哈尼族善于利用山区自然条件开垦梯田。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通过傍山水沟引水灌溉,垦殖梯田。梯田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在西南高原之上,凡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都有哈尼族开垦的梯田。

十、哈尼族音乐推荐?

哈尼族音乐然咕差 ,意为娃娃唱,即儿童歌 内容丰富。有《太 阳歌》、《彩虹歌》、《放鸭歌》、《放牛歌》、《阿 密册》、《搓泥团》等等。

均为较古老的哈尼族民歌, 曲调短小,音域不宽,多数可边歌边舞。

阿尼托 意为领娃娃歌,即摇儿歌。多由妇女轻声 哼唱,旋律娓娓动听,多用相似的乐句反复吟唱。

然咪比 嫁姑娘的歌,系婚礼风俗歌 有“出嫁歌”、 “哭嫁歌”、“送嫁歌”等,内容不同,曲调也各有差 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