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诸葛亮性格的矛盾面?
建兴五年,诸葛亮欲出师北伐中原,临行前给后主刘禅递上《前出师表》,这是一篇表决书,也可说是一个军令状。文章之中陈述自己此去之决心,大谈自己走后刘禅需要做的事情。言辞恳切,感情真挚,让人读了眼圈发红。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立下豪言壮语:“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是臣下给君主的奏章,要对里面所说的事情负责。但是此次出兵并没有达到他所说的结果,他班师回朝后,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后主从之,乃诏贬孔明为右将军,行丞相事,照旧总督军马……”
前后一看,诸葛亮写的这篇文章典型的忽悠刘禅,是诸葛亮给刘禅灌的迷魂汤。
文章开篇就盖个大帽子,讲述先帝英年早逝,留下这个家业,不过也面临着危险了,朝中臣子仍然坚持不懈地辅佐你,是因为他们在报答先帝刘备的知遇之恩。现在你要做的是恢复信心,广开言路,内外平等,重用臣子。首先就把危险系数调高,陈述事情的恐怖性。为他下一步工作做铺垫。
诸葛亮写这个《出师表》的真实情况,可不是他在文章说的那么好听。不妨细看,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他对政权的分配想法。诸葛亮出师走后,要刘禅处理内政是听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处理军政时多听从向宠。这些人都是先帝在世的时候特意培养留给你的,先帝也曾经说过这些人有能力,陛下可以放心用人。
诸葛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明显地时常对后主刘禅指手画脚,甚至还表露出咄咄一副逼人的威胁态度来逼迫刘禅,同时在他心里还有着许多忧虑。
他在《出师表》中,先说了当前是危急存亡之秋,形势严峻,而后话锋一转道:“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其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说,就把刘禅的“宫中”和他开府的“府中”归成了“俱为一体”,将皇帝的宫中等同于他的丞相府。然后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就进一步地明确要求刘禅把宫中的事体也要交给他“开府”后的幕府来管,不用宫中的管理机构来处理了。而如若刘禅不答应的话,那就是“内外异法”了,那么“陛下”你就有不“开张圣德”,不“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而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并且有“偏私”和不“平明”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