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服的历史由来和发展(牛仔服的历史由来和发展过程)
一、地瓜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地瓜,又名甘薯、白薯、山芋,原产于拉丁美洲,后传至吕宋(今菲律宾)。明代万历时,有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航海7昼夜,秘密带回国内。甘薯之所以能在全国广泛种植,也是陈氏后代的功劳。
二、连氏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连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330位。 连姓起源: 起源一: 出自高辛氏,远古颛顼之后,以祖字为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起源二: 出自芈姓,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起源三: 出自姜姓,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据宋朝江苏巡抚宋章定所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载:“连氏,曰:齐大夫连称之后。” 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连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连帅,是西周初期周公旦在镇压了纣子武庚禄父叛乱之后,为了控制远在各地的诸侯国,便将每十个边远诸侯国编为一个连,由周王室派遣或指定某诸侯国之君为首领,称连帅。 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连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连长,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小行政区域军事行政长官。 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连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连率,是汉朝时期对“太守”的别称。 起源七: 源于南匈奴,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史称“胡夏“。 起源八: 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吐谷浑部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由于长期被匈奴所控制,且在秦、汉之际为匈奴北帐可汗属下的部族之一,因此在史学上又有称之为北匈奴者,实际上与匈奴还是有所区别的。但因长期为匈奴控制,其民族与匈奴有血缘融合,在文化上亦有交融。 起源九: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 赫哲族穆里雅连氏,出自古老的费雅喀奇勒尔族,世居黑龙江下游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uliyalian Hala。 清朝晚期以后,赫哲族、满族穆里雅连氏多冠汉姓为连氏、穆氏、李氏等。
三、良渚古城的历史由来和发展?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
四、会意字的由来和历史发展?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国、”等。
说文解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字之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五、剪纸的历史,发展和由来有哪些?
我国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见于《春秋繁露》中的“纸翎”记载。其原本只是写字所用的纸片,逐渐发展成为剪制图案装饰的纸艺。此后有数百年的历史,剪纸发展的迅猛,在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出自各地名家之手,甚至有国家礼仪性质的剪纸,穿插在民间活动中。古代剪纸图案多以活泼自然的形态,将动物、植物、花卉、禽兽、人物、物品等多样元素剪切在纸上,风格独特,极其精致。近现代以来,剪纸技艺发展迅猛,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形态矫枉过正、色彩浓艳、装饰华丽,已经成为我国民间特色艺术的享誉全球的文化瑰宝。
六、长度的由来及发展历史?
长度单位米的由来 - ——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 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七、师姓的由来,发展历史?
师(Shī 师)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产生于远 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0323330古时期,得姓始祖为轩辕黄帝的大臣、中华民族第一位乐神宗祖师延,起源地在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
据专家研究,师姓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源出有三: 1、以官名为姓。 据史书记载,上古时期,辅佐君王的重要大臣皆称师。据史籍《姓谱》记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职官名称就叫作“师”,如上古时期的师延,商王朝时期的师涓等。周王朝时期有师尹之官,专职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2、以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擅长乐技的人皆被称为师。当时比较著名的有晋国师旷、师服,鲁国师乙、师襄,郑国 师悝(shikui)、师触、师躅、师惠、师叔,卫国师涓等等,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在这些精于乐技的乐师们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的职业技能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3、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师姓的血脉相对比较复杂。到北宋时金国尚书右丞师安石,原姓尹,为避讳,改尹姓为师氏。清朝以后,蒙古人姓巴克西纳尔氏、巴戈西纳儿氏,改汉姓均为师。今蒙古族、满族均有师姓。人物:师延、师旷、师涓、师叔、师丹、师范、师逵八、油的起源发展历史由来?
众所周知油脂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它不仅能给人提供热量和必需脂肪酸,更能够让食物变得更加美味可口。如今市场上食用油口味和种类都非常丰富,那么你们可知道在过去,我们的先人吃什么油呢?而他们又是如何获取的呢?
动物油脂篇
最开始的时候,油都是从动物脂肪中获取。狩猎时代人们就开始发现在加热肉食的时候,会有液体从中渗出,这大概就是先民对油脂最原始的认识。
油文字记载以来,油最开始叫“脂”或者“膏”。
按《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也就是说从有角的动物脂肪中提取出来的叫脂,从没有角的动物中提取出来的叫膏。
还有另一种解释,《礼记.内则》记载,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宋元时期的学者陈澔注释到:“肥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凝固成固体的叫脂,融化成液体的叫膏。
关于动物油脂在烹饪中的应用,不少文献都有记载,比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这里规定了四季献给天子的鸟兽及烹饪用油。膏香、膏臊、膏腥、膏膻这几个词有不同的解释,但不外乎就是牛油、羊油、猪油这几种动物油脂。
先秦时期的饮食泛善可陈,那时候的蔬菜大都口感很差,留传到现在的也就是萝卜、韭菜、葱、蒜等寥寥几种。因此那时候贵为天子也就是天天吃动物油煎肉。
植物油脂篇
植物油料作物在我国具有很长的种植历史,品种也很丰富。
比如大豆,古代叫做菽,春秋时期已被列为五谷之一,但那个时候的这些作物主要是作为粮食蔬菜作物,真正用来做榨油原料的,大概在汉朝才出现。最开始用来榨油的原料也不是大豆,而是芝麻。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芝麻便是张骞从西域胡地带回的,所以芝麻最早叫“胡麻”。在汉时已被用于榨油,所生产的油叫“麻油”或“胡麻油”。《三国志·魏书》记载,魏将满宠在抵御孙权进攻合肥的时候,“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回想一下这场战役,一边战火冲天,一边是点燃的芝麻油香味四溢。不知道交战双方将士是不是一边打一边流口水。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均出现在这一时期。榨油技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用于榨油的油料作物开始增多。
宋代人不但吃的油品种增加,对油炸食品的热爱也是前所未有。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我国的传统小吃油条,据传说是南宋绍兴年间,秦桧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人民为了表示对奸臣的憎恨,把秦桧和其妻王氏的样子捏制到面饼上,并把两块样子不同的面饼背靠背粘著并放在滚油锅里炸,起名叫“油炸桧”,后来更名为油条。
元代王祯所著的《东鲁王氏农书》。在这本书里有一章节《油榨》,详细记录了油榨车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取油具也。用坚大四木,各围可五尺,长可丈余,叠作卧枋于地,其上作槽,其下用厚板嵌作底槃,槃上圆凿小沟,下通槽口,以备注油于器。
文中详细的记载了器械构造以及原料的破碎、蒸炒、制饼和压榨的过程,对此作者有诗云:巨材成榨床,细溜刻槃扣;麻烂入重围,机械应心手。这种榨油方法一直流传到现在,在某些农村地区还能够看到这种古老的制油方法。
古往今来食用油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巨大的重要性,如何吃到健康的油越来越是我们注重的地方。在平时生活中,你是吃什么油呢?
九、瞿溪会市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瞿溪水路交通方便,据记载,清朝嘉庆年间至20世纪60年代,瞿溪街就已经是泽雅屏纸的集散地,会市形成的确切时间虽已无从考证,但农历二月初一民俗活动和一日一市的屏纸交易据考证已有200多年历史。
瞿溪自古就是产粮区,会市起初又以农具、耕牛等交易为主,会市为纸农的生活用品交易创造了条件,因此一纸上市,百业俱荣。
今年会市除保留传统会市区、现代商贸区、展会经济区外,还将结合瞿溪千年古镇的悠久历史,玩出新意,让游客在玩转中找寻一份专属的会市情结。
十、日文的历史由来及发展历程?
公元6世纪前,日本透过朝鲜诸国一直吸收来自於亚洲大陆的文化。公元6世纪,通过圣德太子「推古改制」和孝德天皇「大化革新」等改革,学习中国,提高皇权,强化政(蟹)府官僚制度。中国的文字也介绍到了日本。
在中国唐朝时期,大量的日本来华留学生即遣唐使、遣隋使,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包括汉语及汉字带到了日本。日本从此正式开始了使用文字记载语言的历史。最初日语的每一个音,都是由一个汉字表达。公元九世纪,日本人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假名。假名又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
早期,日本正式的文章都是汉文,而片假名则是佛教僧侣们读经典时用来做标音的,平假名则是女性所用的文字。目前日文中常用的汉字约有2千字左右,片假名大多用来表示外来语,其余的多用平假名。现代日语中,假名共有71个,最基本的有46个,排列成“五十音图”
日本历史的发展中, 随著日本地方庄园势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央政 府的内乱,武士阶层逐渐上升到权力的中心。1192年,武士首领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开始了幕府在日本600多年的统治。这段时期一般分为:镰仓幕府、南北朝时代、室町幕府、战国时代、江户幕府。这段时间的锁国政策,让日本和中国的接触减少,而明朝时期的日本海盗是日本政 府不要的,被驱出走的。因为和中国的接触减少,在这段长时间内,日本不再象过去那样什么都是学中国的,日本产生了自己的文化,日本的文字也有了发展。
到16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和西班牙的商人和传教士到达日本。17世纪初,日本开始施行锁国政策,除了在长崎与荷兰和中国商人依然保持贸易外,与外国断绝一切关系。这个孤立政策持续了近200年,直到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Commodore Perry)率领舰队,驶抵江户附近的浦贺,才重新敲开了日本的国门。和清朝一样,亚洲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国家,都是被动接受资本主义的,都是被“打”开的,也因为西方的侵入,日本文字中开始出现了大量外来语。日本文字,中国文字,西方的文字,三者加在一起,这就是日本今天的文字全部。